会员注册 会员登录
64web_logo
66web_lg_right
2024年12月31日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首页>协会>协会活动>《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正式和大家见面>正文
《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正式和大家见面
类别:协会|协会活动  日期:2022-5-5  来源:  点击率:28440  打印 关闭

《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蒸压加气混凝土在我国已经发展了50多年,2021年,企业2070家(其中板材338家),生产能力3.05亿m3/a,总产量达1.92亿m3(其中板材680m3),占墙体材料12%;蒸压加气混凝土具有节能、利废、提高资源利用率等优势,以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为例,每生产1m3产品仅消耗0.25m3的资源;每生产1m3产品,可消纳0.45t粉煤灰,减少烧砖毁田5亩,减少粉煤灰堆放场地2.4亩,相比黏土实心砖可节约生产能耗596tce,减少CO2排放1244t,减少SO2排放9.28t;每1m3蒸压加气混凝土用于建筑,每年节约采暖能耗210tce,减少CO2排放435t,减少SO2排放2.27t 

随着加气混凝土工业的发展,我国先后出版了两套加气混凝土工业技术书。第一套是1982年内部出版的《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崔可浩、杨伟明、陶有生编);第二套是1990年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加气混凝土工业丛书》(崔可浩、吴庵敖主编),全套丛书共分《加气混凝土生产工艺》(张继能、顾同曾编)、《加气混凝土生产机械设备》(应驹、宫润梧主编)及《加气混凝土工厂管理》(王声援、姜炳年编)三册。以上两套技术书籍,对于加气混凝土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毕竟1990年我国蒸压加气混凝土产量仅175m3/a,不到2021年的百分之一,行业迫切需要一本立足生产,面向企业的技术指导书籍。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应行业健康发展需求进行了组织动员和深入研讨,最终,《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在行业的期待下来到了我们面前。

《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的作者是我们行业的老兵,既熟悉行业技术发展历史,也掌握生产技术的最新成果;既从事着行业的管理工作,也常常融入第一线,参与生产技术工作,形成了集行业前辈和当今活跃在科研、生产、应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成果和经验的一本通俗读物,也是行业唯一包括板材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技术的书籍,是生产实践的工具书,也是宣传企业的伴手礼。全书分十一章,计33万字,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技术,同时也针对有些研究的需要,介绍了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的关系,澄清了有些研究将抗压强度和干密度相割裂的误解;介绍了质量检验的分类,从理论上政策上讲解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验的可能性;在技术叙述的同时,特别注意各技术的出处,也为行业历史留下了考证依据和线索。

作者在编撰本书时的较真也让人动容,一个是在描述板材的定义时,并没有完全以形状和结构进行表述,而是与同济大学程才渊教授反复推敲,最后形成了以形状结构和受力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诠释;另一个是和出版社反复推敲版式和装帧,以降低成书成本,控制最后售价。

作者从事蒸压加气混凝土40年,对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对蒸压加气混凝土技术也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我们还用作者在后记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终于,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严密、严谨、不奢、不懈,德国的企业崇尚“做好一个产品”,而不是“选一个好产品”。做好一个产品,需要在这个产品的技术进步上不遗余力,并对其倾心呵护,90年的伊通仍然领先于世界就是最好的例证;而选一个好产品,只需尽量发挥这个产品的效益,无需对它保护和提高,因为下一次还可以选择。也许,我们要学习德国的技术,但更应该学习德国的精神;学习技术永远是在追赶,学习精神才能超越。





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信息





京ICP备06011358号-33
主办单位: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 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
联系方式:电话:010-57811223 010-57811222(兼传真)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11号
版权所有: